查看原文
其他

越是在不确定的境遇下,越要有敢于走少有人走的路

随喜姐姐 随喜堂 2021-10-13

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纯山教育基金会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今天早上在大会上大家已经听到了各种观点,有的可能你会同意,有的可能不会认同,有的可能还get不到,那么下午的分论坛,我认为是让我们在实操的层面能够有一些反思与讨论。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有一样的感觉,近两年来,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原因影响下带来的经济紧缩,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摩擦冲突,气候突变带来的灾害和移民,垃圾分类和5G等,公益行业也随之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公益行业内也有境外资金准入门槛的提高,ME TOO运动风卷残云一般的浪潮,政府采购和社工组织的蓬勃发展等等,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原有确定的工作模式、资金渠道,甚至是原来确定的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有的甚至是颠覆式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下,基金会应该如何“独善”,如何走向“共创”呢?

在两个月前,我和纯山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做了一个决定,我们要把纯山的业务方向聚焦在青年人发展的议题上。这个决定对我们来说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首先考虑了方向大势,据说只要站对了位置,找到了风口,即使是猪也能被吹起来。所以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猪都可以吹起来,那么我们也应当不在话下。然而很快我们就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公益行业里风少猪多,风小猪大,相信大家都理解我说的是什么;另一个问题是风吹的方向是对的方向吗?是唯一的方向吗?比如说,公益行业里做服务类型的更容易等风来,而做发展类型的就可能永远呆在避风港;做硬件支持的更容易趁势规模化,但是做人的意识的改变的项目就很难被看见。与其坐在原地抱怨,不如改变我们的业务方式。

其次,我们在考虑我们的项目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纯山从2007年开始做大学生资助项目,我们尝试在传统的资助项目中建立一种信息核查的流程,设立尽可能客观的评价标准,并且让更多的资助人能够亲身参与到公益当中去。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最常见的助学项目中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来,为资助人与受助人建立了一个有保护有尊重的C2C平台。

当这样的一套流程和标准这些年不断被行业内的助学组织采用之后,我们开始思考:如果一项工作已经得到了市场和政策的认可,我们除了开放源代码之外,是否更应该去重新定义在大学生支持的工作中除了助学之外还有什么哪些事是很有需要,但是还没有人在做的?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农村大学生入校后的城市适应问题上。

在我们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人都自有其闪光的时刻。我们所支持的青年们就好像是蒙尘的珍珠,他们需要在一个变化的关键点上给予陪伴、支持、鼓励和赋能,他们需要在迷惘和无助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心里的爱与温暖。我们愿意做这样一个擦拭珍珠的人,通过破茧营会、西安RUSH、兴趣小组、同学会的一系列身心培训和支持活动,帮助青年人,尤其是来自山村的、因为经济窘迫而自卑、退缩的年轻人打开胸怀,展示光华,成为更好的自己。基于“尊重受助人”的理念,我们不断构建纯山的工作伦理:不哭穷、不卖惨、不把筹款建立在贬低他人或弱化受助者的前提下。

当然,大家可能也能想象到的是:我们当下的公益资源还是以同情心为主的感性市场,所以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迎合资本的需要,就是会面临筹款的困难,我们更希望把这个难当做推动自身工作方法革新的信号去精进和迁善。因为说到底,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助人,而不是发展组织扩大资金量,组织的发展是助人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是目标。

以上是在公益路上摸索的一些思考,我从势、道、术、心四个维度跟大家做了一些分享。我希望无论是跟纯山一样的操作性基金会,还是资本为主的资助型基金会,在未来都能够尝试着少一些以“GDP”为KPI的工作模式,而是把投入用在试错上,少一些的“掐尖儿”,多一些的培育,为市场和政策提供更加多元的社会问题试错样本,甚至是解决方案。因为越是在不确定的境遇下,基金会越要有敢于走少有人走的路的勇气,有敢为天下先的担当!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陕西峰会发言稿2019.8.30




更多内容
未来已来,我们还要教育做什么?
当我们在谈使命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X和Y
我所遭遇的农村
公益组织齐步走,五步迈入专业化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